據發(fā)改委網站信息顯示,實行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后,取消臨時收儲政策,生產者按市場價格出售棉花。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,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和種植面積、產量或銷售量等因素,對試點地區(qū)生產者給予補貼。
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,目標價格制度會使棉花越來越接近市場價格與國際接軌,但同時也要制定好補貼細則,因地制宜,不能搞“一刀切”。
國內外棉價倒掛
2011年9月開始實行的棉花臨時收儲制度,為何在實施3年后退出?據了解,當時是為應對暴跌的棉價,建立了棉花臨時收儲制度。國家以每噸1.98萬元的價格收儲皮棉,托市效果當即顯現(xiàn)。
而此后卻弊端顯露,臨時收儲制度一直左右我國棉花價格,使之與市場價格倒掛。“目前每噸棉花,國內大概是19000元人民幣,比國際市場高出大約4000塊錢。”農業(yè)部副部長牛盾今年全國“兩會”期間告訴記者。
盡管如此,棉價差還是吞噬著中國棉紡織企業(yè)的利潤空間。中國紡織工業(yè)聯(lián)合會的數(shù)據顯示,去年我國紡織業(yè)用棉僅為810萬噸,有200萬噸的缺口是依靠進口棉紗或化纖替代來彌補。
“這相當于全國8%的紡織產能在不公平競爭中被閑置,一大批紗廠不得不關停。”中國紡織工業(yè)聯(lián)合會副會長徐文英說。
在中國棉價相對國際市場較高的同時,中國棉價自身卻較往年持續(xù)下跌。數(shù)據顯示,鄭棉期貨1405合約2013年5月3日的每噸21855元,到了上周末則收在每噸18295元,跌幅達到了16%。
試點目標價格改革
發(fā)改委網站信息顯示,目標價格按照生產成本加基本收益確定,是在市場形成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,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利益的一項農業(yè)支持政策。
“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的發(fā)布,對棉農來說是個好消息。”新疆農資集團棉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國慶表示,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,國家給棉農補貼,以保護棉農棉花種植基本收益。
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發(fā)改委經濟研究院、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春宇認為,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放開以后,使新疆的棉花會越來越接近市場價格與國際接軌。同時棉紡企業(yè)的收購價格也會相應與市場接軌。
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,雖然實施目標價格制度,其中也有政府定價,但是不一樣的是政府定價將不再是決定作用,而僅僅只是預測指導,最終市場價格的形成還是由市場本身決定。這就意味著在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中,政府不再充當“指揮的手”,而是充當市場“輔助的手”。
補貼不能“一刀切”
目標價格制讓國內棉花價格受市場調控,但是一些“副作用”也需要警惕。
卓創(chuàng)咨詢棉花分析師孫立武對記者表示,國家發(fā)布試點新疆的目標價格為19800元/噸。按照40衣分、棉籽2.0~2.2元/公斤核算,籽棉平均價格在8.8~8.9元/斤。
“對于2011、2012年度籽棉平均銷售價僅有8.2元、8.7元/公斤的北疆棉農而言,利好作用明顯。對于平均價略高0.5元/公斤的南疆而言,棉農的積極性將受到一定影響,目前尚需等待補貼方案的細則發(fā)布,一刀切的方法恐將影響實際效應。”孫立武認為。
此外,據記者了解,棉花作為世界性流動產品,但目前國際棉價比國內低,國內棉價在向國際市場靠攏的過程中,棉花市場無疑將產生震蕩。
除棉花外,中央一號文件還指出,2014年要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