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開放以來,農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(wěn)定器與蓄水池,正是農村廉價勞動力和農村社會的穩(wěn)定,使中國成為"世界工廠",保持著"發(fā)展中的穩(wěn)定"。城鄉(xiāng)二元結構有效緩解和消化了城市內的二元結構,小農經濟構成了中國農村穩(wěn)定的基礎。未來20~30年,中國農業(yè)GDP占比將繼續(xù)下降,但農村人口將仍保持一個相當龐大的數量。
農村是否可以保持穩(wěn)定,從而為中國發(fā)展提供戰(zhàn)略選擇,將事關中國現代化的成敗。以小農經濟、中國制造、產業(yè)升級驅動的中國現代化道路來看當前三農政策,就可以對當前主流的三農政策話語作進一步的討論。為此,本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(xiāng)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教授。
讓進城農民工保留農村宅基地和住房,不僅降低了農民進城的風險,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不穩(wěn)定的風險,保留進城農民宅基地因此成為一種風險分擔機制,這是農民與國家的合謀,是風險成本而非浪費。
記者:現在有一種認識,當前農民進城了,農村宅基地卻沒有退出,出現了農村人口減少和農村宅基地面積擴大的倒掛。您是否認為農民進城卻仍然占有宅基地是一種嚴重浪費?
賀雪峰:宅基地和住房的最大特點是不可移動,因為不可移動,在不同區(qū)位的住房就具有完全不同的價值,過去上海流行的"寧要浦西一張床,不要浦東一棟房",即是如此。農民在農村的住房與已經形成經濟聚集具有規(guī)模效益的城市住房,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。
進城農民工之所以仍然要保留農村住房,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,進城農民工對自己能否在城市體面安居有清醒而且理性的判斷,就是僅僅依靠打工收入,他們即使在城里買得起房子,也很難全家在城市體面生存。年輕時進城務工,年齡大了,在城市難以立足,還是要返回農村,且回到農村居住比較舒服。他們留下農村住房,是為了防止進城失敗而留的退路,這是一種風險防范機制,是退路也是基本保障。
保留進城農民工的宅基地,給了進城失敗農民以退路,從而也就給了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應對危機的能力。在一般發(fā)展中國家,因為進城失敗農民不再能退回農村,他們落入到城市貧民窟中,就成為"發(fā)展中不穩(wěn)定"的重要助推器。中國之所以可以保持"發(fā)展中的穩(wěn)定"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進城失敗農民有退路。
因此,讓進城農民工保留農村宅基地和住房,不僅降低了農民進城的風險,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不穩(wěn)定的風險,保留進城農民宅基地因此成為一種風險分擔機制,這是農民與國家的合謀,是風險成本而非浪費。
記者:十八屆三中全會為全面改革作了重要部署,土地制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領域,也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所涉及的重要內容。以往的征地制度引起了很多非議,您如何看待我國現行土地制度及其所引發(fā)的非議?
賀雪峰:對現行土地制度雖然存在諸多非議,但我認為中國現行土地制度是一個極其重要且精良的制度,是助推中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利器,是中國最大的制度紅利。從我們在全國的調查來看,幾乎所有地區(qū)的農民都盼土地被征收。道理很簡單,征地補償遠高于農業(yè)收入,且征地往往還要拆遷,而拆遷所獲補償更是遠高于征地補償。
農民盼征地、盼拆遷這是一個被刻意忽視的常識。農民要求更高土地補償,這本身并沒有錯,但并非提高了征地補償,農民就會減少分享更大利益的要求,征地沖突就會下降。實際上,最近10年,全國各地征地拆遷補償都大幅度提高了,因為征地補償而發(fā)生的沖突卻更普遍且更激烈了。這就說明,并非僅僅提高征地拆遷補償就可以解決征地拆遷沖突。
征地拆遷的農民并非全國農民,而只是城市近郊的農民,這部分農民只占全國農民總數的大約5%。實際上,這部分征地拆遷中沖突巨大,整個社會都認為他們利益受損嚴重的農民,卻是中國農民中的強勢群體。即使在現行征地制度下面,這部分農民所得利益及其經濟狀況也遠好于全國農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