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一個菜市場掙錢,還是蓋一棟商品房掙錢?這個問題大家也許都能回答。如今,越來越多的菜市場正在消失,變成了光鮮亮麗的商品房。那么,消失的菜市場在菜價上漲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?菜價的高企是哪些因素導致的?
未來的菜價還會不會上漲?如何留住逐漸消失的菜市場?
財經頻道記者采訪時,北京的太陽宮農貿市場正在被拆除,以前,這個農貿批發(fā)市場承擔了附近幾公里范圍內的蔬菜批發(fā)功能,對抑制零售菜價的上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記者:師傅,我問一下,這是不是以前的太陽宮市場啊?這怎么給拆了?
市民:這地方要蓋樓了。
再有,北京有名的四大菜市場之一的崇文門菜市場在3年前被一家房地產公司以創(chuàng)紀錄的地王價格拍下,建成了商品房,而搬家后的崇文門菜市場菜價也翻著跟頭的往上漲。
2012年年末,北京常住人口已達2069萬人。平均下來,每千人擁有的蔬菜零售面積為3.87平方米。去年6月,北京法制辦發(fā)布了《北京市社區(qū)菜市場建設管理辦法(送審稿)》。這是北京市關于菜市場建設第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規(guī)章。根據這篇送審稿,新建居民區(qū)按照住宅建筑面積2%的比例規(guī)劃建設菜市場。
隨著城市建設的提速,菜市場消失的新聞也被輿論聚焦,此前媒體報道,由于城中村改造及大量小區(qū)的新建,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,昆明登記在冊的185個農貿市場已有60個“消失”,全市農貿市場的缺口在100個左右,不少市民陷入了買菜難的境地。昆明市主管部門表示將建設200個社區(qū)生鮮超市,以滿足市民的需求。
農貿市場不能“消失”,這是有關專家調研以后發(fā)表的評論,“菜籃子工程”是一個系統(tǒng)工程,通過建立以批發(fā)市場為龍頭、以中心市場為骨干、以社區(qū)市場為基礎的城市農貿市場網絡體系,才能滿足市民對農貿市場的需求。
姚景源(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):很多城市的菜市場變成了房地產工地變成了高樓大廈
開一個菜市場和蓋一個商品房之間,之間的利益差距顯然是天壤之別。同樣一塊土地,如果搞房地產開發(fā),那么它帶來的益處太大了,從開發(fā)商到地方政府,都可以獲得賣地的收入,獲得大量的稅收,然后相當多的環(huán)節(jié),它都有好處。那么顯然蓋菜市場是不行了,正是這個原因,所以我們很多城市的菜市場都在消失,我們的菜市場變成了房地產工地,變成了高樓大廈。
現(xiàn)在,我們的民眾買菜,不單單是一個菜價高的問題,還是一個不方便,你走出去要走很遠才能買菜,所以不單單是價格問題,也有一個生活不便問題。
我們講我們經濟工作的根本點是什么?經濟工作的根本點是以人為本。蔬菜不可能自己走到我們每一個民眾個廚房里來,它需要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。那么這個流通非常重要,這個流通在整個經濟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正因為有了流通,我們生產的產品,比如說我們老百姓種的,農民種的菜,肉禽蛋菜才能夠很便捷的走到我們千家萬戶。
張鴻:菜市場為很多事讓路尤其是從收益的角度上來看,我們家樓下有一個挺大的菜市場,是好幾年前我們更大的一個正規(guī)的菜市場被拆遷了,然后引入了一個大的國際超市,還有一個家裝的超市,當然這個地,人家就增值了。當然你上超市買東西也方便,但是我們想買便宜菜,想方便就只能到那邊又形成的一個相對差一點的菜市場,但是這個菜市場在前天壽終正寢,又消失了。現(xiàn)在,我只好去超市買菜。
其實評價的標準不一樣,要算兩筆帳,一個是地方官員算的那筆帳,不管是政績也罷,假如我們把自己放在那個位置,可能也不得不去追求這個地方的稅收,土地的收入,它的增值部分等等。還有一個百姓的帳,百姓的帳是我下樓能不能方便的買到菜,我能不能買到便宜的菜,F(xiàn)在菜市場其實是為很多事讓路的,從收益的角度來說,它可能這塊地突然一下被開發(fā)商看到,或者突然進入市政的某一些規(guī)劃,覺得那個規(guī)劃比菜市場重要,那菜市場就要讓路。
袁軍寶(新華社山東分社產經采訪部主任《央視財經評論》特約評論員):菜市場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難有立足之地
菜市場相比其它商業(yè)地產盈利的能力明顯偏弱,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,單靠市場競爭,菜市場恐怕難有立足之地。北京市去年就做了一份調查,北京兩年內關閉的51家規(guī)范化社區(qū)菜市場中有80%是因為經營蔬菜利潤較低,在市場子失靈的同時,政府的引導又缺乏硬約束,菜市場建設只是推薦性、指導性的一些要求,菜市場建設自然就成了口號,建議各地構建更加硬性的約束,通過公建,配套代建或代購,產權回購,回租,投資入股等多種形式來推進菜市場的公益性建設,并把便民菜市場的設施面積作為落實國務院關于社區(qū)商業(yè)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,占社區(qū)總建筑面積不低于10%的重要內容。
姚景源:大城市要允許農民進來和市民自由交易
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從搞活流通開始的,比如說最早,我們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,80年代初就說搞活流通,然后我們看到整個經濟出現(xiàn)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(tài),那么搞活流通的核心是什么?其實三十多年來我們早就總結過,就是六個字,叫做多渠道,少環(huán)節(jié)。
我主張在我們城市里面,包括像北京、上海這樣大城市,我們要放開馬路市場,就是說你要允許農民進來和市民自由交易,那么顯然這個交易成本就會下降。我建議,在大城市,比如說北京的長安街,或者上海的南京路、淮海路這樣的干線,你不要擺,小街道,小里弄我覺得可以,因為要讓農民和市民自由交易;第二,我們可以規(guī)定時間,比如說早上6點半以前,這樣大家可以買了菜以后回到家里面去做飯,就是說可以讓它和其它的工作錯峰,到了時間以后它就散攤,這樣我們城管部門上來去掃馬路,去清理衛(wèi)生,這樣的話我相信我們這個菜價肯定能降下來,而且又方便了群眾。
張鴻(《央視財經評論》評論員):我們更應該尊重居民自己選擇出來的菜市場
其實多樣性就是,它不管是組織形式,還是所有制形式,不管什么樣只要他能來賣菜。當然規(guī)劃很重要,城市在規(guī)劃的時候,說這個小區(qū)旁邊配套一個菜市場什么的這當然很重要,但是我們更應該尊重它內生出來的一些菜市場,就是居民自己選擇出來的。比如我們在舉發(fā)達國家例子的時候,我們經常會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有周末的菜市場,一般都在停車場交易,因為周末停車場沒什么車了,或者在市政府門前。
我前段時間在北京的一個胡同里還真發(fā)現(xiàn)一個,周末的時候,我路過那個胡同一看,胡同邊上全是賣菜的,我說怎么都在這賣菜?然后看到一個牌子上寫著,星期六、星期天早上10點之前可以在這里賣菜。所以周末的時候人特別多,我意外就意外在,怎么周末這個地方成菜市場了,我平時來不是菜市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