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畝林海銀裝素裹,青瓦白墻的新式民居錯落有致,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的水泥路連通各家各戶。冬日海雀村,寧靜而安詳……
誰能想到,這里曾經(jīng)“苦甲天下”:荒山禿嶺,環(huán)境惡劣,“風一刮黃沙漫天,雨一來泥沙俱下”,村民居住在杈杈房和茅草房里,食不果腹,衣不蔽體。
海雀村的巨變,多虧老支書文朝榮。2014年2月11日,為海雀脫貧致富操勞一生的他,因積勞成疾醫(yī)治無效去世,享年72歲。
荒山種樹
“連續(xù)三個春節(jié)在山上度過”
“海雀村,作坊河,罩子遮齊門檻腳。要想扯尺遮羞布,肩膀當作地皮磨。”這首苗族山歌描繪了30年前貴州省赫章縣海雀村的狀況。
海雀村地處黔西北高原云貴交界處,海拔2300米,山高坡陡、土地貧瘠,是貴州扶貧開發(fā)一類重點村。
由于生態(tài)破壞嚴重,1982年文朝榮出任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時,上萬畝的草山草坡和次生林沙化嚴重,大小山坡都成了光禿禿的“和尚坡”,石頭越長越高,土地越種越薄。每到年底,村里就有群眾開始缺糧;青黃不接的四五月,更有農(nóng)戶斷炊,只能以野菜、馬鈴薯葉果腹。
文朝榮發(fā)誓要帶領(lǐng)群眾過上好日子。1986年冬,面對肆虐的風沙,文朝榮決定將一個縈繞心頭已久的想法付諸實踐——種樹。
“連飯都吃不飽,哪有力氣種樹?樹能當飯吃?”這引來大多數(shù)村民的反對。文朝榮召開黨支部會議、村民代表大會,擺利害做動員,白天干農(nóng)活,晚上訪農(nóng)家,終于做通了群眾工作。
思想統(tǒng)一了,難題又來了:全村大小30多個禿山頭,到底種多少棵樹?種什么樹?樹苗去哪里找?一連串的問題,讓文朝榮徹夜難眠……
為了找到苗木,他每天早早起床,一邊向鄉(xiāng)里匯報,一邊往周邊的村子和鄉(xiāng)鎮(zhèn)跑,最終縣區(qū)鄉(xiāng)的各級干部都被他的精神打動了。1987年初冬,林業(yè)部門免費提供給海雀村100畝華山松苗,村委自力更生培育了35畝苗圃。
“1987年到1989年連續(xù)三個春節(jié),父親和我們都是在山上度過的。全村30多個山坡,11600畝的荒山全種上了華山松、馬尾松等樹苗。”對于父親,文朝榮的兒子文正全充滿敬佩。
綠了荒山白了頭。歷經(jīng)20年精心守護,海雀村已有林地1.34萬畝,戶均65畝,森林覆蓋率達70.4%,曾經(jīng)塵土飛揚的“和尚坡”變成了萬畝林海,海雀村更是榮獲“全國綠化千佳村”稱號。據(jù)估算,海雀村的萬畝林場經(jīng)濟價值達4000多萬元,人均近4萬元。文朝榮為村民們留下的是一座“綠色銀行”。
以身作則
“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”
“高山大坪子,蕎麥過日子;想吃頓苞谷飯,要等女人生孩子。”由于海拔高、氣溫低,海雀的糧食產(chǎn)量總是上不去。文朝榮又開始琢磨如何提高糧食產(chǎn)量,讓村民吃飽飯。
1989年春,海雀村破天荒地出現(xiàn)了白色地膜。村民們不信:地都被“膠紙”蒙住了,還能長出莊稼?秋收時節(jié),文朝榮和4名黨員示范的地膜覆蓋栽培苞谷大豐收,全村老少都圍攏來看稀奇。第二年,地膜技術(shù)和雜交玉米、脫毒馬鈴薯就在全村推廣開,玉米畝產(chǎn)從300斤提高到600斤,土豆畝產(chǎn)從1500斤提高到3000斤。海雀終于實現(xiàn)了糧食自給有余。
“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。”作為黨支部書記,文朝榮以身作則,為群眾樹立榜樣,凝聚起奮力拼搏的力量。
隨著山上逐漸林茂草豐,文朝榮開始鼓勵村民發(fā)展畜牧業(yè)等多種產(chǎn)業(yè)。村里組建了中藥材種植、土雞養(yǎng)殖、苗家刺繡等農(nóng)民專業(yè)合作社。如今的海雀已形成“山有林、河有水、地有膜、圈有畜、房有繡”的產(chǎn)業(yè)格局。2013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60元。
“海雀貧困的根源就是教育太落后,我們要富起來,必須先讓娃娃讀好書。”1988年秋天的一次村民大會上,文朝榮對大家說:“現(xiàn)在最緊要的,就是好好為村里的娃娃蓋所學校,不能再讓他們像我們這一代一樣睜眼瞎。”
文朝榮向村民倡議并帶頭捐出了家里的全部積蓄168元。其子文正友對記者說,“當初那168元錢,是我父親瞞著母親把家里的牛賣了的錢。”
一個多月后,一所簡易的土墻學校建好,村里的孩子實現(xiàn)了就近入學。2006年,在政府的支持下,海雀村興建了一所全新小學,辦學能力從3個年級增加到6個年級,學齡兒童入學率保持100%。
愛民情深
“我入黨是為了多為群眾辦點好事”
在文朝榮生前用過的筆記本上,清晰地記錄著:“我入黨的目的是為了多了解一些黨的基本政策,多為群眾辦點好事。”
1984年,海雀村及周邊區(qū)域連續(xù)遭遇冰雹、大風和低溫天氣,糧食大面積減產(chǎn)。到1985年初夏,海雀村已是家家戶戶缺糧,不少家庭斷炊。
面對鄉(xiāng)里送來的救濟糧,文朝榮連續(xù)4次謝絕,將指標全給了村里最困難的群眾。不僅自己放棄救濟糧指標,文朝榮還動員自己的兒子、兄弟放棄指標,讓救濟糧真正用在緊急處。
文朝榮把自己擺在群眾中間,關(guān)心村里每一個困難戶,不讓一人受苦,不讓一人落單。
2003年,文朝榮上山巡林,每天都會遇到從海雀嫁到可樂鄉(xiāng)的苗家姑娘王興秀。一問才知道,王興秀丈夫外出打工多年杳無音訊,公婆也不管她,丟下她和兩個孩子,一分錢也不給娘兒仨。文朝榮不忍嫁出去的海雀女兒受苦,他對王興秀說:“孩子,回到娘家來吧,爺爺會想盡一切辦法,讓你們安心住下來,有地種、有房住,娃兒有學上。”在文朝榮的幫助下,王興秀母女三人得以把戶口重新遷回海雀,有了自己的家。
斯人已逝,幽思長存。文朝榮用畢生精力改變著家鄉(xiāng)的面貌,也贏得了鄉(xiāng)親們的衷心愛戴和擁護。